芒克和北島的往事與《今天》

Cyan Yuan
4 min readJul 10, 2018

--

芒克提供

四十年前的1978年,對於詩人芒克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年,對於中國文壇也是重要的一年。芒克與北島等人聯手創辦了《今天》文學雜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當代詩歌發展中繞不開的里程碑。

那時芒克還不叫芒克,1969年冬,北京第三中學的三個學生 — — 姜世偉、栗世徵、岳重,從北京跑到了三百華裡外的白洋淀去插隊。姜世偉閱讀了大量被翻譯過來的外國詩人的詩,然後在1971年初,他也開始寫詩了。後來就有芒克、多多、根子三個詩人,再後來也就有了白洋淀詩群。

1978年上半年,還不叫北島的趙振開自印了第一本油印詩集《陌生的海灘》,送給芒克,並建議他也出一本。但芒克當時的詩稿大部分都銷毀了,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沒當回事,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北島又激發了芒克的寫詩慾望,更萬幸的是當時流行詩抄,在北島的幫助下,他們從友人趙一凡處找到了不少芒克早期的詩抄,與黃銳 — — 也是初創《今天》的編委之一和美術設計 — — 三人一起合作油印出了芒克的第一本詩集《心事》,奠定了創辦《今天》的合作基礎。

1978年9月,北島提出寫詩不能總隱藏在地下,應該要公開發表這一代人的作品,就需要辦一本自己的文學刊物。他們三人毫不猶豫地一拍即合, 並很快成立了編委會,幾個人商量著給這本文學刊物起名字的時候,芒克的腦海中忽然閃現出「今天」二字:「我認為也唯有『今天』能夠說明我們所辦的刊物和作品的當代性,以及我們作品的新鮮和永不過時。」就在當夜,北島和芒克相互給對方取了筆名,之所以叫「北島」是因他長在北京,他關於島嶼的詩更令芒克印象深刻;而北島看芒克又瘦又高,像一隻「猴子」,便給他取英文「Monkey」的諧音,即「芒克」。從此就這麼叫了四十多年,也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翻攝於《往事與《今天》》(印刻文學)

中國現代詩人艾青曾經對芒克說:「寫詩是在走獨木橋,詩人之間的溝通也和走獨木橋一樣,我們之間只是一座獨木橋。」這幾個「獨木橋」把芒克給聽糊塗了,但後來他回想起來倒參悟了幾分道理:「的確,寫詩只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在走的一條路。寫詩也是一件危險的事,隨時都有可能掉下去,栽進深淵。詩人的內心只是詩人的內心,詩人也是孤獨的,人與人難以溝通。」在1970年代的中國,寫詩的確算得上一件危險的事,「是反動的,搞不好就得進去」。

芒克和北島創辦《今天》雜誌,更是「玩了命去辦的」。12月23日,北島、芒克和陸煥興三人騎著自行車,到北京各地張貼他們油印了好幾天、新鮮出爐的《今天》雜誌創刊號,如今回想起來大有壯士一去不復還的勁頭。從長安街西單民主牆,到八一湖畔松柏樹林裡的詩歌朗誦會,再到「星星美展」的抗議遊行,《今天》雜誌的編輯群不僅努力開闢眾人創作發表的園地,同時也為藝術與言論自由爭取更大的空間而持續奮鬥。

兩年後,《今天》被官方勒令停刊,而芒克被工廠開除,从此再也没有过体制内的稳定工作。2004年,在艾青的兒子艾丹的建议下,芒克开始画画,他一向被冠以「一生放縱愛自由的」的「浪蕩者」美名,如今似乎已經轉型成為了畫家芒克。

「《今天》還沒來得及成熟就夭折了,或者說被扼殺了。儘管後來在海外復刊令人高興,但其生存的意義已經是另一回事了。任何東西,當它消失時也就結束了,再出現時已是一樣新東西。」芒克認為《今天》未能爭取到出版自由,但它的創辦體現了當代作家爭取寫作和出版自由最初的自覺努力。他將這段往事的回憶寫作《往事與<今天>》,在記憶的長河中,文學靈魂的光芒,熠熠閃耀。

(刊載於7月10日明報世紀版)

--

--

Cyan Yuan

香港亞洲週刊研究員,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統籌,曾任上海季風書園採編。曾於台灣訪學半年,現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