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許知遠:從梁啟超窺見近代中國轉型的艱巨

Cyan Yuan
6 min readJul 29, 2019

--

本人提供

原刊於亞洲週刊第三十三卷第29期

在歷史書寫中,梁啟超至關重要卻又面目模糊。人們都讀過他所著的《少年中國說》、《新民說》,知曉他曾經捲入過民國政治、百日維新,但他是如何捲入這些政治生活,大部分人都一無所知,許知遠也不例外。梁啟超的「思想與性格、希望與挫敗」及他的「內心掙扎、與同代人的爭辯」都令許知遠好奇不已,想要探究一二的衝動令他花費近五年時間,撰寫出版其「梁啟超三部曲」的首卷: 《青年變革者:梁啟超1873–1898》。五月下旬,該書繁體版由香港中和出版社出版,七月二十日,他在香港書展與讀者見面。

許知遠接受亞洲週刊專訪時表示,其實大概十年前他已經有朦朧的想法,覺得應該寫一本關於梁啟超的書,但這個模糊的想法一直未能成型,不知道怎樣付諸行動。直到二零一三年,他在舊金山的一個書店看到梁啟超的照片,「那一刻,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在舊金山這個陌生的地方,中國變得很遙遠,好像我突然獲得了某種旁觀者的角度來理解歷史」。後來他用兩年時間收集史料,翻閱各種書籍,更在心境和感受上完成足夠準備之後,直到二零一五年九月,才真正開始書寫第一句。

在此之前,梁啟超對於許知遠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歷史人物,只是同為新聞報刊的主筆令他產生親切感。他坦言,對於梁啟超的理解都是在寫作之間豐富起來的。在寫作的過程中,他知道了這樣一個廣州新會的鄉村少年,如何到廣州讀書;在那裡受到怎樣的衝擊;接觸到康有為的思想讓他發生怎樣的改變; 作為一個年輕的舉人怎樣到北京考試;如何捲入當年這種官僚系統的生活;包括他在上海怎樣開創自己新的職業,成為一個媒體最重要的政論作家;到最後到長沙,這麼一個年輕人成為當時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 這些在寫作過程中一步步具體起來,梁啟超對於許知遠也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歷史人物,在他眼中,梁啟超「有時很膽怯,有時又很勇敢,有的時候非常天才,有的時候又非常笨拙,有些時候得意忘形,但大部分時候很謙虛、開放」。梁啟超的性格漸漸明確起來,許知遠更笑稱:「我覺得我們倆的性格也有點像,都有熱情、開放的部分。我也是很年輕進入新聞業,當然他比我天才。」

同時,在書寫的過程中,也給許知遠帶來不少出乎意料的發現,比如梁啟超早期並不認同康有為所說的全部,也包括他早早懷有的政治技巧和政治手段。「當時的環境下,輿論的作用不大,真正能影響皇帝決策的方式就是通過御史上奏摺。而御史普遍是很貧窮的人,所以他們需要這種制度性的腐敗,利用這種機制把他們的想法傳遞給皇帝。梁啟超知道怎樣去湊資金,去收買那些御史,為他們上奏摺。」包括十九世紀末上海新聞業的浪潮,整個出版業黃金時代的開始,印刷時代資本主義的興起,這些對許知遠來說都相當新鮮。

對於非學術專業出身的許知遠來說,寫傳記這樣一個龐大的工程實際上難度頗高,他也毫不忌諱地承認蒐集史料和閱讀古書的困難。有時缺乏具體的歷史材料,他需要花相當多的力氣閱讀大量資料去還原和重建十九世紀末的廣州,包括去理解那個時代中各種人物的感受、性格、思維方式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及交往方式。但是受黃仁宇、史景遷而非中文歷史寫作影響的許知遠,在傳記寫法上有自己的追求。他堅持在歷史的基礎上理解人的感受,嘗試以梁啟超式「筆端常帶感情」的寫法,從乾巴巴的歷史材料中復活這個人,也復活這個時代。

他強調,「不能把大家帶入歷史情境的歷史寫作是失敗的」,「我希望讀者在其中感覺到強烈的場景感和帶入感,感受到人的性格,他內在的衝突和掙扎」。區別於以往歷史寫作將重要歷史人物作為已經成形的平面人物,許知遠希望帶著讀者隨著梁啟超的青澀、莽撞到成熟,感受到他的困境、甲午戰爭後他的恐慌,包括他背後的北京和當時的時代。「讓讀者看到後面的時代精神,看到人在時代中行走的立體性,這是我想做的。」

為了書寫整個時代,書中囊括了科舉史、城市史、政治史、思想史、外交史,許知遠將這些系統地融合在一起,既要試圖想像梁啟超內心的變化,並且要賦予它強烈的文學色彩,讓它像一個戲劇一樣運轉,「因為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充滿了戲劇性和意外,我希望這是一個真實的人生、真實的歷史」。

所有的書寫都出於困惑和現實的困難,都會帶著強烈的當下情緒來進入,而每個人都只能提供自己看待歷史的角度。面對當下,許知遠常常無奈地思索著,為什麼現代中國的轉型如此之難?獲得個人的自由,創造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為什麼這麼困難?那麼多歷史的苦澀,怎麼去面對?透過這本書的寫作,許知遠徬彿找到了一個避難所,他日漸變得更有耐心,因為他看到「整個近代中國的轉型是如此困難,一代一代人付出了如此的努力,仍然覺得充滿挫敗感」,這讓他生出一種篤定來,「我眼前的這些挫敗也沒有那麼重要了。而且這麼多人付出了他們的努力,我也應該承接這個傳統,應該付出自己更多的努力」。

被問及這本書是否解決了他的困惑之時,許知遠表示「沒有人能夠宣稱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我們都在增加更複雜的理解,瞭解歷史的複雜,瞭解人生的複雜,瞭解人的性格的複雜」。同時他也相信,對於歷史有好奇心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對應的一些感受,「我無法向他們傳達什麼,這是讀者自我感知的過程。因為這本書和讀者的相逢都是意外的相逢,而非教科書式的教條,你想要得到什麼,就能的到什麼」。

這本首卷講述梁啟超從出生到戊戌變法的失敗,短短二十五年中,如何從一個邊陲之地熟讀四書五經的少年,蛻變為將孔子改制與明治維新嫁接一處的青年變革者。而第二卷則從一八九八年寫到一九一二年,梁啟超流亡日本的生活,他認為在日本的歲月其實奠定了梁啟超在近代中國真正的地位,他是整個新知識新思想的偉大啟蒙者;最後一卷是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九年,紀錄他回到中國之後的一些努力和思想變化。許知遠向亞洲週刊透露,他稍晚就準備學日語,大概需要三年寫完第二卷,並爭取五十歲之前完成全部三部曲。他希望這三卷本的傳記成為一部悲喜劇、一部近代中國的百科全書。更期望它能復活時代的細節與情緒,展現出幾代人的焦灼與渴望、勇氣與怯懦。

--

--

Cyan Yuan

香港亞洲週刊研究員,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系列統籌,曾任上海季風書園採編。曾於台灣訪學半年,現居香港。